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

图片[1]-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杨宝林 (笔名杨抱朴),著名学者、古典文学专家、书法家,书法文献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书法文献学博士,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主席,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沈阳师范大学书法教育研究所所长;[1]  出版《南唐后主李煜》等学术专著三部,《中国书法艺术》《十万个为什么·书法卷》《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诗鬼之诗》等10部学术著作,主编、参编《三国演义词典》《增订注释全唐诗》等40余部。

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

文/杨清林

华人艺术家网 书画名家

近几年,杨宝林博士(笔名杨抱朴)在书法界异军突起,2009年,他的书学论文《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法略论》获得全国第八届书学理论研讨会获一等奖;2010年,他的书法作品获得第三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2011年,他在中国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抱朴心画——杨宝林书法展”,盛况空前,观者如潮,在书坛刮起一股强劲的文人书法旋风。2017年,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文墨相兼——杨宝林书法展”,展现他学者型书法家学识的宽博与赤诚、艺术思想的特立独行,呈现其精深的学术成就与优雅的书法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辽宁文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8年杨宝林出版《大学书法应用教程》,2019年参加“南北峰会——全国书法教育教师书法展暨中国书法的社会大教育体系构建学术论坛”,2020年应邀担任“中国梦·劳动美”第七届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评委。

杨宝林是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古典文献学专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书法教育专家、刘熙载研究专家。刘熙载是我国十九世纪时期的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有“东方黑格尔”之美誉,他将刘熙载作为桥梁,打通了文学与书学的界限,对刘熙载的生平、文学、书学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考察,并出版了《刘熙载年谱》《刘熙载书学研究》《漫步于文学与艺术之间———杨宝林学术论文集》 等多部学术性著作。

首先是学者,其次是书法家,杨宝林40多年临池不辍,笔未动,博雅气度已生于翰墨间,便觉正气、雅气、书卷气飞动,凝聚成浓浓的文人气和书卷气,他的书法当然不同凡响。

图片[2]-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杨宝林博士(郝洪伟摄影)

地垄沟了的文化憧憬

距沈阳市苏家屯区西南50里,有个村子叫小韩台,那是杨宝林博士的故里。

杨氏家族世代务农,祖祖辈辈没有识文断字的,也许是天性,杨宝林从小就喜欢读书、写字,识字比别人快,写字比别人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动荡,文化凋零,学校不上课,整个社会处在无序状态。读书似乎可有可无,写字倒很有必要,那年头大字报满天飞,写大字报少不得毛笔字;过春节,家家户户贴对联,毛笔字自然派上用场。杨宝林写字好,一显身手的机会总是不缺。

十多岁的时候,杨宝林写字就挺有名气了。当过村上小学教员的堂兄杨密林,有时指点几笔,还热心地介绍写字好的前辈。杨宝林就拿着自己的写的字,登门求教那些前辈,前辈们看了他的字,多是褒奖,尽心指教。

真正让他意识到自己练字就是古人所说的书法,还是得自老同学羿文昌父亲的启蒙。

羿文昌的父亲懂得书法,早年在外地做事,藏有不少民国初年出版的碑帖,且不说楷书的欧、颜、柳、赵,行草书也很多,有二王的,宋四家的,还有潘龄皋和郑孝胥的,这让杨宝林大开眼界:原来前人的字是这么写的。

羿老先生很赏识杨宝林,认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就把自己收藏的碑帖都借给他,随便看,随便临,有的干脆就送给他了。还告诉他学书法的一些门径。多年后,杨宝林感慨说,在文化贫瘠的文革末期,他很幸运能够接触到那么多书法经典,也奠定了他一生对书法的雅好。

练书法需要笔墨纸砚,家里很穷,置办不起那些行头。杨宝林从别人那里学来土办法,弄些黄土用水泡上,搅成均匀的泥浆,再滤干水分,剩下的稀泥就成了上好的“墨汁”,拿笔蘸这种稀泥,在废弃的门板上练字。等门板上的泥字干了,刮下去,接着写。这种方法,可以保证从暮春到初秋不用为墨汁发愁。至于毛笔,一毛钱一根的“小大由之”,磨秃多少,就忽略不计了。

少年时期他下功夫最深的,就是柳公权和颜真卿的大楷。再就是因为崇拜苏轼,对苏东坡的行书技法有较深的领悟。

图片[3]-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除书法外,杨宝林还喜欢中国古代文学,十几岁时就开始背诵古典诗词,像《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倒背如流。读中学时,教语文的崔连玺老师厚爱于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古书看。崔老师也爱好书法,有些家学渊源,其伯父毕业于萃升书院,曾经就职于沈阳文史馆。崔老师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学界轶事,引发他对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向往。

1980年,他进入辽宁大学中文系深造。

从偏远乡村来到沈阳,是杨宝林人生之路的重大跨越,他的许多梦幻寄托给这座城市,早就耳熟能详的沈延毅、冯月庵、霍安荣、王堃骋等大书法家就在沈阳,觉得离这些名家近了,他觉得很荣耀。有时课余逛书店,他总是绕道去和平区南市场,专门看沈延毅先生为鹿鸣春饭店题写的匾额,碑帖互融,雄健古拙,令人百看不厌。那时沈先生是辽宁大学书法协会顾问、名誉主席。

冯月庵先生曾经到辽宁大学讲学,杨宝林有幸聆听,还得到冯先生的墨宝。

1982年,辽宁省书法家学会推出王贺良、孙德洲、李仲元、陈复澄、姚志忠、徐炽、聂成文、郭子绪、董文“九畹书法展”,在沈阳引起轰动。杨宝林多次观看,深受启发,广涉古今碑帖,认真临习,一定能有所成就。

 “我带着对文学敬畏的心理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并热衷于古代文学的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是学习的时代,是充满理想、渴望奋进的时代。我游弋于古代文学之中,从先秦的韵文《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散文,乃至明清小说,无不涉猎。在本科读书期间,我就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我心灵的天平完全倾斜于古代文学一边。”

出于对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敬畏,他把书法列为副业。

图片[4]-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47岁的教授圆了博士梦

1984年,杨宝林大学毕业,分配到辽宁省政府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到教师,讲授古代文学,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授课之余,千方百计收罗碑帖、拓片,悉心读贴、仿临,好长一段时间沉迷米芾、黄庭坚的行书,几达乱真地步。

1986年,他举家迁到盘锦,到盘锦师范专科学校任教。盘锦是一座石油城,书法绘画十分兴旺,人才济济,他边教学边临帖,自得其乐。学校开书法课,他就多了一份差事,给学生讲书法,前后教了七八年,也算弟子满盘锦了。

在那座新兴的城市里,杨宝林出版了第一本学术著作《南唐后主李煜》。

杨宝林在盘锦工作、生活9年,他的人品、学识、书法赢得各界尊重,和那里的书画大家何连仁、马秉枢、崔子安等结下深厚友谊,一直到现在仍然交往密切。

1995年,杨宝林调到沈阳师范学院,在学报编辑部工作,学术坦途就此愈来愈延伸,著有《中国书法艺术》、《苏东坡集诠释与解读》、《诗鬼之诗》、《书法问答》(上下)等,主编《文艺纵横丛书》、《三国演义辞典》等,参编《全唐诗评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在国内外发表文章近200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全文转载。

学术研究的闲暇时间,他的乐趣就是书法。

著名书法家董文先生曾经在沈阳师范学院工作,杨宝林有空就去请教,董先生当年参加九畹书法展享誉海内,却很谦虚,说请教就不必了,切磋有些必要。说是说,还是一一指出杨宝林书法作品的不足之处,毫不保留,杨宝林从中受益颇多。

他练书法没有功利性,主要是兴趣使然。就像最初写毛笔字,看到民国时间出版的楷书欧、颜、柳、赵,行草二王、宋四家,头一个感觉就是目不转睛,看呆了。学书法哪有不喜欢《兰亭序》的?哪有不喜欢柳公权、颜真卿的?杨宝林也一样。只不过他偏爱苏轼的“大江东去”、“一蓑烟雨任平生”,自然偏爱苏轼的书法,把苏轼的《寒食帖》、《醉翁亭记》临了不知多少遍。后来见识多了,眼界宽了,他不仅仅学习晋、唐、宋之先贤之法帖,还广涉历朝历代,凡自己所爱都皆读,潘龄皋、郑孝胥的字他都爱不释手。虽然没有囿于哪一家,但他终不离古法,保持孙过庭《书谱》所说的“翰不虚动,下必有由。”

图片[5]-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在辽沈高校圈子里,很多人都知道杨宝林的书法很好,慕名求字者不乏其人,他没有把这当回事,学习、钻研传统文化,写一手好字很正常。苏轼曾说过:“退笔如山未足珍,书读万卷始通神。”杨宝林的观点很有学者特质:书读多了,下笔自然儒雅;书读多了,书法自然就有了书卷气。书法的高层次是写学问,写文化,文化缺失书法岂能达到高层次?

真正点燃起杨宝林书法热情的是恩师丛文俊先生。

2005年,47岁的杨宝林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投丛先生门下攻读书法文献学博士学位,亲侍函丈四载,沐浴学术春风,受益良多。他系统地学习了古代书论、书法史、书法批评学等相关课程,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理论和文献基础。丛先生讲课多讲道,少谈技,高屋建瓴,他多有会心。

图片[6]-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杨宝林博士(郝洪伟摄影)

他是研究刘熙载的专家

杨宝林是公认的研究刘熙载专家,他的博士论文《刘熙载书学研究》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地位。《刘熙载年谱》是博士学位论文的副产品,尽管是副产品,可是倾注的心血比博士论文还要多。

他说,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会研究刘熙载,且持续数年之久,搞得那么投入。本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兴奋点在唐宋,对清代很少关注。后来师从丛先生,由文学转书学,颇有跨专业的意味。谁知这一跨专业竟与刘熙载结了缘。

那是2005年年底,丛先生讲清代书论,让博士生从清代书论中选一家做一篇作业,杨宝林无意间选了刘熙载的《书概》。从此开启了他研究刘熙载的序幕。

刘熙载是我国晚清时期著名文艺理论家、学者和书法家,他的《艺概》足以比肩刘勰的《文心雕龙》。刘熙载不唯学术见解高,人品更佳,胡林翼、郭嵩焘、俞樾对其评价极高。堪称晚清学界之翘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极有影响的人物,竟然没有年谱,于是杨宝林在研究刘熙载书学的同时,便着手为其撰写年谱。

图片[7]-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郗璿墓识》辨伪

他几乎读遍吉林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东北师大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古籍部与刘熙载相关的古籍,几经往返刘氏的家江苏兴化,从地方志到家乘,从日记到年谱,从朝廷档案到晚清报刊,此外还包括大量的文人别集等等,凡是能见到的,都拿来参考。历时三年,逐渐有了规模。2007年《刘熙载年谱》获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2009年7月《刘熙载年谱》又获国家古籍整理项目资助。

2009年11月16日至18日,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在郑州召开,由于晚接到通知以及一些客观原因,杨宝林未能抵达郑州参加讨论会,但他的论文《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荣获书学八届讨论会一等奖,引起全国书学理论界和书法界的瞩目。他是辽宁省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书学理论最高奖获得者,填补了辽沈书法理论研究在全国获奖缺位的空白,为辽沈书法理论研究树起一面旗帜。

这篇论文之所以能获得当今书学理论最高奖,关键一点是他将古典书艺理论放在大文艺观下进行思考,这其中有作为文化人的一种特殊的使命意识。从这样的角度看杨宝林的学术观就明显地高于一般意义。譬如,文中在刘熙载书论中的大文艺观题目下,他以“诗言志”为切入点,将文学艺术与书法的抒情性综合探究,表现了其文论的特质,使文章更加生动、更加神采飞扬。

2012年,杨宝林专著《刘熙载书学研究》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2012年10月荣获第八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在2013年4月荣获第八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

付出心血最多的《刘熙载年谱》颇为传奇,2009年辽海出版社初版24.6万字,获得辽宁省政府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4年辽海出版社出版增订版,字数增至27.9万字;2019年辽海出版社再次出本增订版,字数增加到30.7万字。

图片[8]-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读书日记

著作、荣誉、成就等身的学者书家

2011年5月7日,《抱朴心画——杨宝林书法展》在鲁迅美术学院举行,《杨宝林书法作品集》同时发行,中国书法家协会、辽宁省委宣传部、辽宁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书法家协会、沈阳市委宣传部、代表,以及著名专家学者、书法家、企业家百余人出席开幕式,社会各界1200余人到场参观了书法展。

这次书法展共展出杨宝林近两年创作的110幅书法力作,书体主要涉及楷、行、草等,多以条屏、条幅、横幅、中堂、小品、扇面、对联、手卷等呈现,潇洒而不失法度,清秀而远离流俗,规矩而没有造作。每幅作品都洋溢着一股清丽、儒雅书风,尽显文人书法的艺术魅力。

著名学者、书画家冯其庸先生对杨宝林的人品、书法尤为激赏,以88岁高龄为他的书法作品题端。这种奖掖后进的做法,令人感动。

2012年,沈阳师范大学组建东北唯一一家书法教育研究所,任命杨宝林为所长。三十多年的古典文献教学经验,并且书法理论与实践都有深厚的基础,他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学习方法带研究生,注重书法教学与书学研究于一体,教学相长。

图片[9]-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2011年在鲁迅美术学院成功举办个人书法展览

杨宝林教授主张学习书法要“技道并重”。学习书法先要有法,即有法度,再从有法过渡到无法。先要有为,再由有为过渡到无为,从而达到技进乎道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到心无旁鹜,一丝不苟,这样才能写得一手好字。

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杨宝林注重临习与创作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书法技能。临写某种书体要谨遵法度,解析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的审美趣味。同时,对前人的书法不能一味采取接受的态度,要进行合理的扬弃,既传承书艺,又启沃后人。

杨宝林的学生们也深受其影响。在学术方面,吴宇栋曾在“全国第十届书学讨论会”上荣获优秀奖(最高奖),是全国最年轻的书法理论研究获奖者。于信的《书谱骈散结合行文方法浅析》《苏轼师法徐浩辨析》在《中国书法》上发表;在书法实践上,孙德胜曾入选第九届国展,马枭雄曾在省内乃至全国各项书法展中入展并获奖,高玉芳以隶书见长,对简帛书有深入研究,曾获第五届辽宁省书法兰亭奖获奖题名。

在做好书法教学同时,杨宝林注重海内外学术交流,对辽宁籍书家进行了多次研究与探讨,2013年11月主持召开“首届全国沈延毅书法学术研讨会”,2015年7月主持“辽海书学论坛·辽宁书法史全国学术研讨会”,2016年7月主持的“第二届辽海书学论坛·全国杨仁恺书学研讨会”。

这期间他主持召开辽宁省高校书法协会联合会成立大会,策划主持辽宁省首届大学生书法大赛优秀作品展,主持召开辽宁省高校书法教育工作座谈会,主持召开首届辽海书学论坛·辽宁书法史全国学术研讨会,主持召开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成立大会,荣任辽宁省高校书法研究会主席、教育部学位中心评议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等等。

2017年9月,杨宝林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文墨相兼——杨宝林书法展”,共展出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80余件,分为《辽宁书史》《诠释融斋》《饮水思源》《兰亭寻梦》《走进红楼》《抱朴心画》《情系盘锦》、诗文撷珍》8大主题板块,向观众全面呈现其精深的学术成就与优雅的书法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图片[10]-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近年来相继主持召开了“首届沈延毅全国书学研讨会”“首届辽宁书法史全国学术研讨会”“杨仁恺全国书学研讨会”等大型学术会议。

书法的终极是文墨相兼

2015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杨宝林和李宴清、熊洁英主编的《辽宁历代书法名家图集》,标志着杨宝林研究辽宁书法史研究的开端。

在这本书的序篇,杨宝林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辽宁开发较晚,故文化发展和中原相比也相对滞后,书法也是如此,这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如此,辽宁书法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也涌现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书法家,像唐代的韩择木、徐放,金代的王庭筠,元代的耶律楚材,清代的王尔烈、高佩、铁保、魏燮均,民国的王光烈、罗振玉、金毓黼,当代的于省吾、宁斧成、沈延毅、杨仁恺,等等,他们都是掷地有声的书法大家,他们和他们的书法都是我们辽宁人值得骄傲的精神从财富。

《辽宁历代书法名家图集》也开启杨宝林研究辽宁书法史的长途跋涉,现在他正在写《辽宁书法史》这部填补辽宁书法研究空白的巨著。

“此前搞书法我是散兵游勇,入丛门后则有种入正规军的感觉。近年来我对书法理论做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写出《刘熙载书学研究》、《刘熙载年谱》、《大文艺观视阈下的刘熙载书论略说》等,在吉林大学读博士时,又旁涉古文字学,因为我的导师是古文字学博士。转益多师,触类旁通,再从书学理论、古文字学反照书法艺术,加深了我对书法境界的体悟。技进乎道,反过来道也可以进技。经丛先生点拨,我的行草学阁帖、孙过庭、董其昌,加之早期浸淫苏、黄、米,前后相融,书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质的飞跃。”

回顾书学、书法经历,杨宝林说,书法技巧固然重要,但支撑书法的则是文化。书法最终是写学问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尽管杨宝林年少时见过、临过一些碑帖,终究没有名师点拨,只求“技”,不问“道”。青年时期研习米芾、黄庭坚,及至明清名帖,虽说字写的不错,终乏大家风范。进入中年,攻读书法文献、古文字学,以致学术精进,书法进境犹显:楷书从唐楷入得门径,熔冶历代名家,自出机枢,血肉丰赡,结字宽博,有古有我;行草于宋人意态之外,又添二王神韵,神清气朗,意远韵长,文气勃发,雅致四溢。

杨宝林有一篇文章《文墨相兼:应是书法家的最高追求》,阐述他的书法艺术主张:

在古代,书法家都是文人,都是文墨相兼的。古代书家大都书写自己的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寒食帖》等等,不胜枚举。就连没有多少文化的邓石如,也能写出“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的好联语。古人书法都是一次性书写,都是书写自己的诗词,文章,我手写我口。书家在书写的时候,注重的是书写的内容,也可以圈圈点点,而不像今人注重形式。

文与墨,古人更重视文。书家重视“文”,强调书法的书卷气。当下书家大都书写前人的作品,写唐诗宋词,都是文抄公。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展览,其中一、二、三等奖的获得者28人,没有一个人书写或刻自己的作品,都是抄录古人诗词、文或联语。古人是文墨相兼,今人则文是文,墨是墨,两者不搭界。作家学者不会书法,书法家不谙文字。有的书家不解文意,将古诗割裂。更有甚者,有人不明文意,竟将寿联当挽联。大都无“文”可言,都是抄录前人的东西,毫无时代感。当下书家是文墨相离,重墨轻文,重技轻道。

书法是高雅艺术,书法文化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又承载着文化,文是书法的灵魂。文与墨的关系好比皮与毛的关系。书法光有墨(形式)还不行,还要写高雅的内容。如果书家都抄录前人的东西,当下书法的时代感如何体现?

图片[11]-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杨宝林博士(郝洪伟摄影)

医治文墨相离的良方,最重要的是书家要多读书,努力成为文化人。凡是有关技法,笔墨方面的书籍要读。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字外功,读技法以外的书。“神采”,“风骨神气”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审美真正懂得什么是书法本真,就不会写丑书、吼书、射书、乱书、江湖书了。

此外还要读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的书。读哲学、历史,还要懂文字学。只有多读书,才能体现出“文”,才能不写错字。还要学习写作、诗词、楹联等,不断拉升自己的文气。

他大声疾呼,当下书法家的书写水平如何?实在讲太重视技法了,多少书展就是炫技!他们忘记了书法就是自然性书写。人为的技巧、小动作,都是安排,都是做作。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我们的笔墨功夫和古人相比差得太远。摆在我们面前的路:一是更加锤炼技法;二是广泛读书以增加文气。掌握“技”,进而入“道”——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

图片[12]-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作品欣赏

图片[13]-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评高其佩书法

图片[14]-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书法技道观

图片[15]-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自书自撰“三晋雄材”联

图片[16]-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自撰七言联

图片[17]-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自作诗 赠丛先生

图片[18]-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红楼梦》诗词与李贺

图片[19]-杨宝林:学者书法家的境界-东北文化产业网【官网】
▲ 兰亭诗四首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